用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秒懂《听琴图》

这篇文章让你秒懂《听琴图》中"他"有多美!

《听琴图》虽然归为宫廷绘画,但在市民生活高度发达的宋代,图像中所描绘的器物必然跟当时社会的审美和喜好有所关联,折射出的是宋代整个文人群体的精神面貌。

[北宋]赵佶《听琴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听琴图》中蔡京题诗的第一句为“吟徽调商灶下桐”,诗中的“灶下桐”是指东汉蔡邕所制古琴。《后汉书·蔡邕传》有载: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北宋]赵佶《听琴图》局部

因制琴的桐木被火烧到,导致琴尾部分为焦黑色,因而被命名为“焦尾琴”。诗文中只是借用了这一典故,并不是指图中古琴就是汉代的“焦尾琴”。图中古琴琴颈做圆形凹角处理,琴腰处做方形凹角处理,琴身基本没有装饰,整体风格简洁内敛,样式介于伶官式与仲尼式之间,具有宋代审美下的古琴特征。另外,与古琴相配的琴桌亦风格简约,颇似后世的明式家具。


[北宋]“凤鸣”琴  伶官式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北宋]“松石间意”琴  仲尼式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北宋]“诵馀”琴  仲尼式  四川博物院藏

宋代的古琴较唐代相比,更加具有文人审美和文人气息。在形制上,唐代古琴追求气魄宏大,而宋代古琴追求古朴秀美。宋代古琴改变了唐代古琴琴面的弧度,由浑圆的琴面改为扁平琴面,也就是所谓的“唐圆宋扁”之说。《听琴图》中古琴造型简洁素净、含蓄大方,除了在琴颈、琴腰部内收部分分别做了圆角和方角处理再没有别的修饰了,整体风格符合宋代文人崇尚高雅的审美眼光。

《听琴图》中用于描绘古琴的黑色区别于人物服饰与头发的黑色,色度上更为重一些,不仅还原了古琴表面乌黑光亮的漆色,同时也能在视觉上给人立体的真实感。古琴上的十三徽用白色点染,琴弦用白色细线勾勒出来,严谨而细腻。与此同时,琴桌则为古朴的原木本色,琴桌侧面仅装饰有素雅的卷草花卉,排列整齐、线条流畅。


[北宋]赵佶《听琴图》局部

《听琴图》:它的视觉旋律优美,形象鲜明,没有多余的物件存在,也没有抽象的内容,它很明确;感情舒缓平和安静,它没有很强的张力,不构成太大的视觉的吸引力,但它所追求的是 “内在的优美和动心的抒情”。

中国没有哪件乐器像古琴那样被赋予那么多的意义!它所赋予的独特的美学内涵也不是一句“线性思维”所能含盖。它有自身独特的线性审美视觉,而《听琴图》的特别之处是他将琴与人物画联系在一起,以人物的神情姿态来表现画面所要传达的音乐心理;“当其援琴而鼓之也,其视也必专,其听也必切,其容也必恭,其思也必和。调之不乱,醳之甚愉。”我们看画面,坐中抚琴者神情专注又面含微笑;蓝衣者,双手放在前面,身体前倾,仰视,非常恭敬;红衣者低头细听,身体向后靠,十分专注而恳切。而所有的安排都是以抚琴者,以及他手中的琴为中心,构成水晕一样的由中心向外扩张又往回转的视觉图式。

北宋的多位皇帝都是古琴的热爱者和收藏者,宋徽宗还设立单独的机构“万琴堂”,主要用来收藏从全国各地搜集的传世古琴。宋代的古琴艺术在统治者和众多文人的推动下,琴技手法更加复杂多样,产生了许多师承渊源的艺术流派,琴曲较之前更加丰富。

香炉


[北宋]赵佶《听琴图》局部

焚香,在宋代被称为“四般雅事”之一。焚香可静心凝神,从古至今抚琴之时必在旁边放置香炉,在琴音和香气氤氲中体会奇妙的心境。《听琴图》抚琴之人右侧有一黑色高几,上面摆放有香炉,袅袅清烟从炉中飘散出来。香炉通体为白色,上部有盖,是封闭式的熏炉,底部有承盘。在宋代,这种底部有承盘的香炉并不多见,此香炉某种程度上沿袭了汉代博山炉的制式。

据北宋吕大临所撰《考古图》记载:

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回环。

画中香炉底部的承盘是用来浇注热水的,热气上升到达炉内,浸润烟气,出现烟气缭绕的景象。

宋代香炉摒弃了唐代的华丽之风,整体风格简洁、朴素,体现出宋代内敛含蓄、朴拙雅致的文人审美。宋代以前的香炉金属材质居多,而宋代有“五大名窑”的说法,是传统瓷器工艺大发展的时期,这就决定了宋代香炉以瓷质居多。

在北宋晚期还出现了仿古类瓷炉,这类香炉主要仿造青铜器的样式,造型去繁存简,线条简约流畅,器身纹饰较少,具有古意,深受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喜爱和追捧。如《听琴图》中这种精致的小瓷炉,主要是供文人们在书房案头或文会雅集时把玩和观赏。

花插


[北宋]赵佶《听琴图》局部

《听琴图》画面下方的插花器皿为青铜小鼎,鼎上布满纹饰,腹部和内壁还有少许铜绿。青铜器可用来盛水养花,这在南北朝时期就有先例。据《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

子懋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骂,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

再有,南宋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中“古钟鼎彛器辨”:

古铜器入土年久,受土气深,以之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或谢则就瓶结实。

铜元素本身就是植物生长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且铜绿呈酸性,可保暖,有解毒祛腐、杀虫除菌的功效。直至今天,铜绿祛腐、杀虫的药用价值依然受人重视。

《听琴图》中用来插花的小鼎外壁呈古铜色,纹饰凸出,器物腹部和内壁点染绿色,将青铜器的斑驳表现得淋漓尽致。对器物的高度还原,体现出画家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写实能力。青铜小鼎里有一束茉莉插花,枝叶姿态舒展,造型优美。而将插花铜鼎放置于一块玲珑剔透的太湖石之上,或与北宋末年的赏石之风有关。徽宗为建造“艮岳”而大兴“花石纲”,此石可能就是这一庞大工程的一分子。


[宋]佚名《人物图页》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值得一提的还有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宋人人物册》,画面下方中间的位置也有叠石一方,上面摆放有插花,与《听琴图》中石头和花卉的摆放方式几乎相同。《宋人人物册》后被清内府收藏,乾隆皇帝十分喜爱这幅画中描绘的文人雅趣,后还命宫廷画家仿造此画构图绘制了《弘历是一是二图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1 个回复

倒序浏览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