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汉字与文物的故事(一)——汉至唐的陶俑

本帖最后由 H.204689 于 2020-5-15 15:52 编辑

汉至唐的陶俑

      俑的本意是指人形的陪葬品,后来被扩充为概括墓葬所出土的,尤其是替代实用品的陪葬用具。陪葬的器物古时一般称为明器,可能是避冥字的构词。以日用品及死者生前喜爱的物品陪葬,无非是相信死后有灵魂,渴望进入另一个世界后能继续享用生前的财富和威望。所以家人会竭尽所能满足死者的愿望,免得死者灵魂会因失望而前来骚扰生者。到了阶级确立的时代,随葬品也附带着炫耀财富与地位的作用,因此更加不惜花费巨资制作。

  远古的人们以采集渔猎为生,居无定所。除了随身工具、武器以及装饰物外,没有太多的财物。那时连有没有正式的埋葬都值得怀疑,自不会有要陪葬东西好在死亡以后享用的想法。就算演进到氏族社会,过着群居生活,初期也没有产权的概念,东西由大家共有公用。除了个人专用的生活器具,因为被认为沾染了使用者的精灵或魔力,别人不得再使用,才以陪葬的方法毁弃之外,没有人能随意处置公有的器物。到了人们有产权的观念,可以随意处置自己的东西时,才可能有陪葬的意识。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可能就有这种意识;或要迟至有阶级差别的社会,有了以妻妾或奴仆殉葬的情形,才可确定有了要带到神灵世界使用的观念。

  初始的陪葬物是实用器具。后来为了节省费用,才有象征意味的明器出现。明器制作,主要是模仿礼器、日用器皿、工具、家畜、人物等形象,使用较便宜的材料或缩小尺寸以节省费用。质料以木、陶最为常见,还有使用瓷、石、金属、纸、竹、草等材质的。《礼记•檀弓》里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新石器时代明器已有出现,到了商周时代日益普遍,秦汉时期更为流行,秦兵马俑甚为著名。

  明器的制作使用各种材料,以省钱为主要目的,使用最多的是陶与木。木料容易雕刻、绘画细长的人身,因此制造出的数量一定不少。但木材为容易腐化的东西,除了南国的楚地,因地理因素略有出土以外,少见于其他地区的墓葬。陶制明器初以模仿铜制的器物为主,汉代陶器烧造的技术已大有改进,物美价廉,几乎成为明器的唯一材料。到了纸张便宜时,恐怕家道不富裕的,很多就改为纸糊的了。魏晋时代已有纸制冥钱,大概也会应用于随葬器物。

  战国开始出现陶制明器,汉代盛行,有官署东园匠专司理其事,管理及供应有官职者的明器。家常用具、餐具、牲畜、炉灶、屋舍、田地、仓库、畜圈、井架、杵臼、奴仆、杂戏、舞姬等一类的模型,大概都可以随个人的财力任意购置。如果是车舆、马骑、武士、塔楼等代表阶级的东西,恐怕要具有一定地位的家庭才可以放入墓葬。

  陶制明器的盛期在汉代至唐代。汉代大概因为是太平之世,属于军卒仪仗的明器不多。南北朝时期北方社会动乱,武人支配政治。武人喜好炫武,重视仪仗军容,所以披甲执盾的武士、高冠宽袍的文吏等形象特别多。到了唐代,明器之制更为严格,不但种类,连陪葬的数量也有规定。制作也非常讲究,一改汉代以来的素胎或单彩釉陶,常在一件器物上施用黄、绿、褐、蓝等斑斓多彩的不同色釉,即为唐三彩。这一时期的陶俑不但制作的种类多,也出现许多表现社会活动的新形象,而且非常生动,带有艺术创作的味道。如以骆驼一项为例,有昂首吐舌高嘶、跪坐休息、伫立待发等各种传神的姿态,其背上所驮的货物,更是形形色色不能备举。再加上乘坐骆驼的胡人商贾的形状,真是变化多端、比美雕塑的佳作。

  北朝及唐代的陶俑多为骑马或徒步兵士、仪仗、官吏、仕女、骆驼、马匹,日用器比较少见。宋以后不再流行,明代虽然恢复盛况,但形制刻板,远不如唐代的姿态万千。

发表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1 个回复

倒序浏览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