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足三组联绵词
足zù疋xū今为二字,形音义三者彼此都不同。实则最初本来是一个字,皆指人的足部。足部曾经包括大腿小腿以及脚跟脚趾在内,所以甲骨文足从止(趾),并象腿形。那时止和腿连在一起才叫足。篆文足字求简,用圆圈表示圆柱状的腿。今则字义大大收缩,足等于脚。其实脚在古代乃指小腿(胫部),现今字义改变为指脚板,脚等于止(趾)。脚板到止而完,所以说终止。人体到足而尽,所以说满足。 足 疋 两个甲骨文 蹉字从足从差,差亦声,字义为跌跤。差就是错。脚踩错了跌一跤。蹉跎组成叠韵联绵词,却另有其含义。时光耽误了,谓之岁月蹉跎。蹉跎音转糟踏,含义相近,为浪费,为损失。凡联绵词不能拆开来讲,其义当以音韵求之。跳踉组成同义复词。踉义同跳。跳踉就是跳来跳去。《庄子·逍遥游》说狸狌“东西跳梁,不避高下”,“跳梁”即是跳踉,并非在梁上跳。梁是同音假借字。 蹇字义为跛足,俗呼跛子。《说文解字》此字从足,寒省声。看篆文从寒省。窃以为应该是从塞省,似有阻塞而颠跛,不能畅行。正如謇字也该是从塞省,似有阻塞而口吃,不能畅言。篆文蹇謇都可能写错了。 蹇 货物成批谓之躉(简作趸)。货物批发谓之躉卖。蜀人不音dǔn而音duì。字从萬(简作万),数量极大也。又从足,足够也。萬足凑在一起,构成躉字,其义自明。 趸 蹢躅和蹉跎又不同,是双声联绵词,不能拆开来讲,当以音韵求其词义。《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可知最早字作踟蹰,义为徘徊。蹢躅、踯躅、彳亍、踟蹰,不过借字表音而已。语源可能出自蜘蛛。蜘蛛结网,绕着圈跑,不正是徘徊吗? 跌字从足从失,义为失足倾倒。走路不小心,忽视地面的凹凸,一脚踩虚,就会跌跤。失足为跌,字义明摆着,不劳探索。双声联绵词跌蕩(简作荡)却与跌跤不相干,词义乃指放纵不拘。跌蕩音转倜tì傥tǎng,词义又变,乃指卓越不群,遂成褒辞。倜傥也不能拆开讲。 蹴cù字义与踢同。吾国古代踢足球曰蹴鞠。鞠即毬,古今字。字从革者,皮缝制也。又从匊者,局曲手掌曰匊,喻其局曲皮块缝制而成也。近代改用球字。球字从玉求声,义为美玉,借来顶替毬字。 蹴 跋字从足,可知与行走有关系。右边是犬,尾上一撇,表示狗腿被一棍打伤了,走动不便,艰难爬行。《诗经·豳风·狼跋》用“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形容老狼行动艰难,跋字义为踩踏。老狼前行踩着了颈下的赘肉,后退踏住了自己的尾巴。今人说的“处境狼狈”,应作狼跋才对。古音跋与沛同,所以跋错成狈。后世题词在书卷前曰序,在书卷后曰跋。此跋却与踩踏之义无关,或许是表示拖在尾巴上罢了。《新唐书·褚无量传》:“贞观御书皆宰相署尾,臣位卑不足以辱,请与宰相联名跋尾。”意即签名于后,如今所谓联署是也。序跋之跋又或许是由跋尾来的吧。 跋 撐字义为支撐。古写从足,尚省声。古写从足而义为支撐,是说足部支撐着我们的身体。如前所述,足部曾经包括大腿小腿以及脚跟脚趾,由上而下连在一起,成圆柱状,这样才能起到支撐作用。这个古写字,《说文解字》足部不收,而列入止部,恐怕不对,古写被取代,才造出撐字,右下改从牙。齿是共名。臼齿单独名牙。进食之际,须赖上下臼齿支撐,以便嚼碎磨细,所以撐字从牙。又考虑到撐船撐竿都用手,所以又把从牙改为从手。然后再加提手旁,以免与掌字混同。简体字撑就这样面世了。 撑的异体 古写 (文章节选自流沙河老师的《白鱼解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