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系索牵
絲(简作丝)要绞作油炸麻花之形,才算成品。一绞称为一束,二束称为一两(一双)。絲以两为数量单位上市,盖自古而然矣。从甲骨文到简体字,絲字皆象成品絲二束形。从絲之字皆以一束代替二束,俗呼为“絲绕旁”,意在求简而已。甲骨文和籀文系为手爪提着絲線(简作线)表示悬系。悬系之物,不管是啥,必有一段距离。悬系着的是子,这便是孫(简作孙)。悬系着的是倒首,这便是縣。此縣字本义为悬头示众,而且读xuán,乃是悬字古写。秦朝设郡,中央直属。在郡之下,又设地方政府。因与中央远距,所以借用縣字而改读xiàn,今简作县。读xuán的縣后改作懸,今简作悬。 丝的繁体 篆文 甲骨文 篆文 籀文 甲骨文 子孫的孫,郡縣的縣,字从系而秉有悬系之义,当然不是真有絲線挂着。如果真有绳子在手,拿去捆人,那就是係字了。係今被当作系字的繁体。其实係字从系从人,就是绳子捆人。《周易》有“係小子,失丈夫”即今之“拾得芝麻,丢了西瓜”,正用绳捆之义。甲骨文係一瞥便知那是绳捆颈项,意象强烈。简化成系便淡化了。 孙的繁体 篆文 县的繁体 篆文 系的繁体 篆文 金文 甲骨文 今人呼绳曰索。索字从絲,起初或指纺絲成線。到了《诗经》时代,义已转为搓草成绳,见于《豳风·七月》之“昼尔于茅,宵尔索绹”。白日割茅草,夜晚搓草绳。绹义为绳。索,在金文为家中双手纺絲成線,在篆文添加从八从草,就是扒取麻皮,制成麻绳,而省去双手。 (文章节选自流沙河老师的《白鱼解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