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千古事
最早的渡水方法是徒涉。篆文涉,步行在水中间。字从二水,不是说走过两条河,而是说在水中间走。也是多虑,造字者怕若仅一水读者会误认为是在水边步行,所以字从二水。金文同样如此。甲骨文只一水,而将步字分成二止(脚),右脚前,左脚后,正在涉河——不,严格看图识字,这是跨河,不是涉河。金文和篆文从二水,正是为了补救甲骨文之欠准确。现代有桥有船,早就不涉水了,但是涉字仍然通用,例如“远涉重洋”。甚至无水亦用,例如“涉世”“涉外”“牵涉”“交涉”。反思古代,屈原《涉江》又何曾脱鞋下水去,船渡也可以说成是涉。读者须知,文字只讲形式结构,涉只能是步行水域;语词却讲内涵演变,涉也可以无关水域。 涉的篆文 金文 甲骨文 《诗经·邶风·匏有苦叶》:“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古人涉深水用腰舟。何物名腰舟?就是匏páo,俗名瓢葫芦,系在腰间,可以助浮。深秋匏叶苦了,首句暗示瓢葫芦已坚固,可摘用了。“深则厉”,厉通“日月丽于天”的丽,意为附着。厉在这里是人附着水上,亦即今人说的洑水。“浅则揭”,如果水浅,揭裳踩水而过,就不必洑水了。古代字书无洑有浮。漂行水上曰浮,就是洑水。浮水系匏,“旱鸭子”也不沉,而且省力。浮古音páo,可知语源于匏。蜀人呼钓具之浮子为páo筒,古音犹存。追溯下去,孚有时也音páo。例一,膀胱俗呼尿脬,脬音pāo。例二,捕鸟的翻车网,见于《诗经》,名罦fú,字又作[img=1,0]blob:https://www.neat-reader.cn/0807de81-ec1a-474c-b0de-ec2b13d55ccf[/img],从网包声。例三,鼓槌曰桴,字又作枹。例四,孵蛋,蜀人谓之抱蛋。此外,《诗经·大雅·江汉》首章:“江汉滔滔,武夫浮浮。”浮与滔韵,亦可助证浮古音páo,从匏而来。 浮的篆文 金文 从前嘲人有勇无谋,曰暴虎冯河。空拳打虎,暴虎。无舟渡河,冯河。所谓无舟,包括不系腰舟。冯原是马奔跑之状,从马冰声,音pīng。后作姓用,音féng。冯河应作淜河。淜,从水朋声,音pēng。打架冲上去,蜀人说淜上去。淜河是何模样,可想而知。从前某个时代,“淜河”之事天天在做,蠢极。胡撞数十年后,方才晓得“摸着石头过河”。 冯的繁体 异体 异体的篆文 洑水曰浮曰游,皆可。游之本义为旗帜的飘带,借作浮游,至少也有两千载了。要返本已不可能了,将就用下去吧。不过游的本字仍应了然于胸。篆文小子下河游泳,古今皆然。甲骨文用四点表示水,小子游在其中,简极。 游的本字 篆文 甲骨文 与浮相反是沉。字本作沈。后来拿去做姓,不得不另造沉。经籍不喜无根据的俗字,所以仍用沈作沉没的沉。许慎未见过古老的甲骨文,他认为沈是指丘陵地带蓄雨水的潦池,而不知甲骨文早就有沉牛以祭河伯的沉字了。两岸之间一牛,字象沉没之意。这个沉最古老。甲骨文后来改用从水冘声的沈。篆文沈亦如此,是形声字。篆文又有湛字,是沈的异体,而意思全同。 沈的篆文 甲骨文二 沉入水下,看不见了,就叫沉没。再引申之,没变成没有了。这些都是后起之义。初义乃是潜水。《庄子·达生》提到的“没人”就是潜水夫。潜水的没音méi。蜀人潜泳叫“钻没头”。没的正体,右旁回水之下一只右手,这是最初的摸字。沉物汇聚回水之下,打捞者用手摸。没字从水,摸声。 没的古写 篆文 古书上说“沉湎于酒”。湎没双声对转,湎即没也,没即湎也
文章节选自流沙河老师的《白鱼解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