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04689 发表于 2020-5-28 10:39:40

汉字与文物的故事(二十四)——瓷器之国

本帖最后由 H.204689 于 2020-5-28 10:42 编辑

瓷器之国的起源
器物的命名一般依其形制与用途,图中这件陶器的腹径大于高度且有相当的深度,口径不小,用途是装水,一般称为瓿。如果再深一点且有盖,又作为装酒使用则称为壶。图中件瓿的器身因为是使用泥条盘筑法制作,因此不很规整。所谓泥条盘筑法就是把泥土搓成很多长条,一条条绕着外围,逐渐围成容器的形状后再修整抹平。图中这件瓿的肩上所粘贴的一对立兽提耳是用手捏塑的,器身上装饰的五圈连续的云雷纹则是用陶拍连续压印而成。这件陶瓿的胎色比红陶的色调黑一些,质量也比较坚硬。这是西周时代东南沿海地区所盛行的生活陶器的共同特征。这些陶器的纹饰与中原地区常见的兽面或夔龙纹很不相同,具有地区性的特色,学界归类这些陶器为几何印纹硬陶,在当时的北方应该是较为高级的商品。来自南方的珍贵商品印纹陶

勾连云雷纹硬陶兽耳瓿,高12.9厘米,口径7.9厘米,江苏无锡出土。西周,公元前11~公元前8世纪
在决定陶器质量好坏的因素中,陶土比火候更为重要。烧窑的烧结温度可以改进,但陶土的质量有其本身的限制。自从商代以来,南方陶器的质量一直优于北方,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使用的陶土。印纹陶器比当时一般泥质或沙质的陶器更加细腻坚硬,主要是因为其原料中的三氧化二铝较一般的陶土量高,经得起高温的烧烤。如果含量少却用高温烧烤,就会导致陶坯熔化而变形。烧结的温度越高,陶土的收缩率就越大并越致密、坚硬且耐用。至于硬陶的呈色比较深的原因是因胎土里所含的三氧化二铁较丰富,微量的铁在氧化气氛里的呈色是红色,在还原气氛中就呈灰色。印纹硬陶因为含铁量特别高,所以呈色就以黑褐的色调为主,还有紫褐色、红褐色、灰褐色、黄褐色等色彩。根据测定,硬陶色泽越黑的烧结温度越高,质地也越坚硬。少数器物表面还显现有因受窑内高温影响而成的光泽,就像施了一层薄薄的釉彩。江西筑卫城遗址出土的硬陶片,经过碳14年代测定,距今已有4000年左右。3000多年前商代的印纹陶多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少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的印纹陶可能都是来自南方。西周时代是印纹陶的发展期,此后可能为了配合釉彩的使用,而逐步改良转化为青瓷。青瓷之前的有釉陶器称为原始瓷器。原始瓷器和印纹硬陶的主要差别只是在于有无施釉彩。这些陶器的胎体成分不但相同,在商周时期也往往见于同一个遗址。成形的方法主要是泥条盘筑法,也大都烧制为贮盛容器。到了春秋晚期,这两种陶器的功能才有了显著的不同,不上釉的硬陶主要作为贮盛器,而上釉彩的原始瓷器,大概因器表光泽滑润,就多作为饮食的用器。瓷器的基本条件是胎体的质地洁白,烧结温度高,又上有釉彩。陶器转化为瓷器的关键是在于胎体的质量,而不是火候的高低。有办法让陶土中的氧化铝含量提高,氧化铁含量降低,胎体自然就可以接受更高的烧结温度,呈色也必然较白,且质地更致密,不吸收水分,击之就会发出清脆的金石声。浙江上虞地区首先成功烧造青瓷,该地特殊的陶土资源是其能拔得头筹的主要原因。中国能博得瓷器之国的美名,南方贡献良多。
几何印纹灰陶罐,高9厘米,口径11.5厘米,上海青浦出土。春秋时期,约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

灰褐色夹砂双耳陶罐,高12.9厘米,口径6.6厘米,底径6.2厘米,云南德纳出土。春秋时期,公元前8~公元前5世纪

nihaolai 发表于 2022-11-13 12:53:02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汉字与文物的故事(二十四)——瓷器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