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04689 发表于 2020-5-16 12:40:11

汉字与文物的故事(十)——画中隐秘

本帖最后由 H.204689 于 2020-5-16 12:42 编辑

画像石中隐藏的秘密
画像石在汉代较为常见,尤其是在东汉。所谓画像,是指墓室石壁上的装饰图案,偶尔在地面上的石阙建筑中也能见到。图案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表现个人的财富与地位,诸如宅院、农田、牧场、作坊、仓廪、庖厨、宴饮、乐舞、百戏、讲学、车马出行等,这是用来代表墓主人生前的知识水平,以及拥有的财富和荣耀,以便带去来生使用;二是具星象、鬼神、祥瑞意涵的事物,代表汉代普遍所期望的长生不死的神仙信仰;三是历史故事,纯粹只是起装饰的作用,与墓主人的生活与成仙的期望并没有关联,可能是想表达出墓主人的文化素养;四是单纯的装饰图案。豪奢的墓葬精心雕琢的画像砖

汉画像石,长103厘米,宽48~55厘米,厚18厘米,山东嘉祥县文管所藏。东汉,公元26~公元220年
图中所示的这块画像石,图案总共分成三格三个故事。最上一幅画着两位戴武士冠的武士,左边那位的双手握着一条头尾上卷,似乎在挣扎、想要脱逃的蛇。右边那位武士则身穿宽袖交领的短袍,并摊开双手,但看不出来他实际上是在做什么,这幅图有可能是想表现一个人有勇气,而另一个人却很胆怯的样子。中间一幅的故事发生在一座四坡斜檐的高级建筑物内,建筑物的屋顶上有一只凤凰及一个人。屋顶有凤凰在汉代美术表现中很常见,大概是指有德者才能招致凤凰来仪,因此推测是位高权重者才能使用的图像。屋檐下也站立一人,面向右,头顶上方有“吴王”的题字,吴王前后各有一人,似乎正在向吴王提出建议。大致是表现出吴王在听过建议后,做了明智的决定,但到底所指何事,目前并不清楚。最下的一幅则是一位头戴皇字形冠冕的少年,左侧题为“太子”。右方有一人为太子打伞盖,这是登基的仪式。左边有二人在观礼。下方并列有两张床,床上各有一人。左边一人的头上戴着圆尖顶帽,穿交领上衣,正面跪坐,似是整个仪式的主持者。从这些图像判断,这块画像石叙述的故事应该是周武王死后,周公摄政辅佐成王,武庚和管叔等人不服管治群起作乱,结果被周公诛杀并归政于成王的历史。画像石之制作是先用线条勾勒出图像的轮廓,或是以线刻画出轮廓,这是比较早期的做法;之后发展出浮雕的形式,雕琢掉图像以外的部分,并用阴线表现细节,这种方式是当时的主流。除此之外,也有配合彩绘的画像石。画像石大致兴起于西汉宣帝、元帝时期,从山东、江苏、安徽北部,以及相邻的河北、山西交界开始,逐渐往西推广至四川、云南地区。至东汉末期,又很快从各地消失。画像石的制作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容易取得石材,二是因为制作费工,因此需要较为宽裕的经济条件。洛阳地区在西汉早期出现一种单棺的空心砖墓。空心砖室一般略大于木棺,长二到三米,宽一米左右,具有木椁的作用。这种墓室陪葬了仿铜礼器,墓主人的身份显然比陪葬少的单棺土洞墓高,看来是由前代长方形竖穴木椁墓衍生而来。可能是因为木材短缺,因此兴起这样的设置,其后使用渐多。到了西汉中期,又兴起夫妇合葬形式的双棺空心砖墓。起先的空心砖墓都是平顶的,此时也开始制作尖顶家屋的样式;大约在汉宣帝前后时期,开始使用小条砖砌构坟墓,不久就修建出有前、后、耳室的多隔间砖墓,到此时,砖墓与地上的住家建筑已经没有太大差别。从此墓葬就极少使用传统的棺椁了。汉代盛行厚葬,多墓室设计的结构向东推广到山东一带时,有了新的变化。此地区多山,石材开采比较容易;加上战国以来作为最重要经济产业的盐、铁、丝业,在此地区相当发达,造就富庶者众,豪族互相攀比豪奢的程度。例如以石材修建墓室,当然也花费心思在石上雕琢花纹,以达到装饰的效果。这种奢侈的行为,反向往西传播,先是河南、湖北,再传到陕西、山西,最终抵达四川、云南。不久,东汉末年黄巾之乱,使整个北方经济遭受极大的打击,财力既然短绌,非必要的丧葬费用自然也要加以节省,更何况魏文帝又下令薄葬,所以这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就迅速衰落了。
黑龙纹空心瓦砖,长100厘米,宽38厘米,厚16.5厘米,秦一号宫殿出土,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

压印狩猎纹三角形空心灰陶墓砖,长167厘米,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雕塑羊头压印园圃纹屋檐形灰陶墓砖,高60.5厘米,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常摆在两件三角形墓砖之间作为中心柱
彩绘画像石,东方天神勾芒纹,陕西神木大保当汉代墓葬出土,东汉,公元1~3世纪。作用与空心瓦砖同

nihaolai 发表于 2022-11-13 13:01:16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汉字与文物的故事(十)——画中隐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