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204689
2020-06-07
《鹅》——少儿唱诗班2020湖北卫视新春盛典晚会演出
2020-06-07
继上次悠羽酱介绍了西方灵性音乐之后,有好多朋友问,难道我们东方就没有属于自己神秘又有疗效的音乐么? 当然不是,只是我们大部分人还不太了解这方面的历史罢了。 早在远古时期就有葛天氏歌舞消病气,伏羲听风作瑟埙,神农氏造五弦琴。 不仅如此,从造字的顺序上也能看出音乐先于草药被使用于治疗人类的身体疾病。 汉语中的“药”字,其实是从音乐的“乐”字中创造出来的,“乐”字加个草字头,即可表示为用于治病的草本植物。 “樂”字的来历 据古书记载,“樂”字是由黄帝战蚩尤这段历史中衍生而出。 蚩尤生性勇猛,十分擅长战斗。黄帝一直苦于无法打败蚩尤并且节节败退。 一天晚上,黄帝在梦中得到了九天玄女的提醒:“革角齐鸣,足以震破蚩尤之胆。” 第二天,黄帝从梦中获得灵感,便开始制作专门针对蚩尤大军的擂战鼓。 数日后,黄帝如愿以偿地打败了蚩尤,可是自己的士兵也被用于辅助攻击的战鼓震昏。 黄帝为了治愈这些士兵想方设法,最终做了一个金属钟型的乐器,中间是铜,两边是丝弦,架在木头架子上演奏。 仓颉当时正好在场,就根据这个金属钟形的乐器造出了“乐(樂)”字。 乐(樂)字:上中部为“白”字,本音“钟”。五行中“白”字为“金”,属“商”音,对应人体的肺脏,肺主“气”、藏“魄”。上部左右两侧合成“丝”字,对应人体的心脏,属“徵”音,是五行中的“火”。底下是木,架在木头架子上在演奏。“白”字下部为“木”字,属“角”音,对应人体的肝脏,肝主“血”、藏“魂”。 整体的意思是丝制的弦乐能拨动人的心弦,安抚招魂,修复人的心脏,使人精神舒畅。如此,人自然因病愈而喜,即是欢乐。 黄帝用此乐器来为自己旗下的士兵招魂,没过多久,魂归,兵活。 所谓“亦乐亦药,乐先药后”说的就是音乐不仅可以像药物一样对人体有疗效,而且先于药物被人们运用到治愈身心之中。 《左传》:音乐像药物一样有五味,正确地享受音乐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长寿。 古代宫廷音乐 在古代琴棋书画也隶属于养身之术,其中琴排于第一位,说明在修身养性方面,音乐最有魅力和效果。 古代的音乐和现在的音乐有所不同,只有五音:角、徵、宫、商、羽。读音为jué zhǐgōng shāng yǔ),类似现在简谱中的1、2、3、5、6。即宫等于1(Do),商等于2(Re),角等于3(Mi),徵等于5(Sol),羽等于6(La),亦称作五音。 在中医中,五音分属五行,五音可以调节五脏,五脏可以影响五音。用宫商角徵羽的五音调和搭配对人的身体会有不同的妙用。 这五个音阶分别被中国古代博物学家赋予了五行的属性:木(角)、火(徵)、土(宫)、金(商)、水(羽)。对应的五脏:肝(角)、 心(徵)、 脾(宫)、肺(商)、肾(羽)。 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疗疾”的理论。 用五音应五行可延年益寿,“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徵,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 因此,在古代,真正的好中医不用针灸或中药,只用音乐即可。一曲终了,即可病退人安。 古代贵族宫廷配备乐队、歌者和舞者,不仅仅只是像影视作品中呈现出的用于娱乐雅致,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用音乐舒神静性、颐养身心。 毕竟百病生于气,止于音。 以下是古书里记载的关于宫廷音乐和歌舞用途的证据: 《史记》精辟所载:“始五音皆正音者──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 《吕氏春秋·古乐篇》云:“昔陶唐之时……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 华夏祖先制作音乐,不但用于愉悦身心,还可治病。可见,音乐与心身调理有关。 现代古典音乐 音乐即悦人耳目,又是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乐记》云:“乐者乐也,琴瑟乐心;感物后动,审乐修德;乐以治心,血气以平。” 现在大多数的宫商角徵羽古典音乐,的确有它们惟妙惟肖和赏心悦目之处,比如,《春江花月夜》,《紫竹调》,《梅花三弄》,但论疗效却不会有简介里描述的那么明显。 历史上的政治因素,例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使很多珍贵典籍与乐谱毁于祝融,到近代,中医音乐治病也因此失传。 五音曾经一度处于失传或无人研究的境地,也甚少有人可以把音乐和养生完美的结合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