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莱夷古乐再次奏响
编钟声起,乐工们身着五彩羽毛做装饰的服装,翩翩起舞,款款而歌;乐队吹奏着形似凤翼的排箫,奏出凤凰展翅的旋律,打击、吹奏、弹拨,如玉树临风,似大海掀波……5000年前莱夷古乐即将再度奏响余音绕梁的袅袅之音,而这一切,要归功于这些年来致力于莱夷古乐挖掘、整理、复排的莱西人高连堂。高连堂为重现古乐研究了很多古籍。古乐队成员演奏古乐器。
出土乐俑传递礼乐盛世
莱西市博物馆有两宝,其中在莱西汉墓出土的高达1.93米的大型木偶为世人所熟知,而与其同期出土的13个形态各异的乐俑却静悄悄地放置在一隅。但在高连堂的眼中,他们传递出的却是当年莱夷古国的礼乐盛世。高连堂告诉记者,莱夷古乐,亦称莱乐,是远古到春秋战国时期曾广泛存在于莱夷古地 (主要以胶东半岛为主)莱夷人古音乐,在中国古典史籍《史记》《竹书纪年》等中均有记载,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沉浮中始终葆有它独特、绚丽的色彩,是东夷民族最灿烂的古文化遗产。“古东夷人是一个音乐歌舞发达的民族,并发明了诸多乐器,《拾遗记》有载‘太昊丝桑为瑟,均土为埙。礼乐于是兴矣。 ’目前已知考古发掘出的东夷人乐器有‘陶鼓’‘陶质笛柄杯’‘羊角形号’及‘陶埙’等,由于竹质乐器易腐烂,不易保存,所以在考古发掘中很难发现琴瑟管箫等,在莱西出土的这些乐俑中所弹奏的琴瑟实为不可多得的历史遗迹。 ”
前莱西文化局长程灿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有学者认为,莱夷古乐是令孔子闻之而“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的源头,虽然现在韶乐已经失传,但是莱西市韶存庄被认为曾是韶乐曲谱存在之处。
劳苦奔波整理古乐曲谱
高连堂告诉记者,从2012年开始,他一边从事着东夷文化的研究,一边着手整理莱夷古乐的曲谱,下乡采风是他平日里最常做的事情,驱车数十公里,深入莱西偏远的农村,找到村里的老人,甚至还有当地兴办红白喜事的吹手,听他们唱当地的民间小调,各种带唱腔的秧歌调,“莱夷古乐没有完整地保留下来,但是主要的音律特点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劳作中延续下来,毕竟音乐就是在原始人类生活劳作中产生的。 ”
此外,高连堂还在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辗转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海洋大学、菏泽大学和淄博、泰安等地查阅资料、拜访专家,经过两年多的时间,高连堂已经积攒了厚厚的一摞民间音乐资料,“现如今,这些资料一并交给了菏泽学院专事古乐研究的李海威教授,他将根据这些民间曲谱进行分析整理,找出具有地域性的音律特点,并编写出当时流传于莱夷地区的古乐曲谱。 ”
耗资30万复原古乐器
现如今,走进高连堂的莱夷古乐排练场,会见到许多对现代人来说极为新鲜的古乐器,比如编钟、石磬、琴、瑟、笛、篪、箫、排箫、埙、柷、敔、笙、建鼓、搏拊等,十几种乐器逐一排开,或是弹拨,或是敲击,或是吹奏,这些穿越时空而来的声音撞击着身体里的华夏血脉,令人不由生发出一种共鸣之感。
这些古乐器全部由高连堂自费投资定制,“绝不是影视剧中摆摆样子的道具,全部都是真家伙”,高连堂告诉记者,为了定制这些古乐器,他曾转遍大半个中国去寻找手工艺人,“就拿石磬来说,我开着车,从山东菏泽去了江苏徐州,从河南安阳再进入安徽地界,就是为了找一个现在还能制作石磬的工厂。”不过,找到了工厂,高连堂却发现那里的师傅并不精通音乐,他们只能照着样子做出一个基本的形状,“大部分都是放置在博物馆,或是一些相关场所做展示用,并不具有真正的演奏功能”,于是高连堂把我国知名的古乐专家马宏川请到工厂,现场指导,然后再由工厂的师傅们对照着定音器安装完成。据不完全统计,高连堂定制这些古乐器,耗资将近30万元。
为古乐演奏注入神韵
高连堂最大的梦想就是将当年流传甚广的莱夷古乐再度奏响,现如今,他已经组建起了一支莱夷古乐队,这些毕业于国内各大专业音乐院校的年轻人司古琴,吹排箫,像模像样。但高连堂的追求不止于此,“敲编钟的是钢琴老师,演奏石磬的是扬琴老师,乐手们是在跨界演奏,可能在方法技巧上的转换相对容易一些,毕竟音乐都有相通之处,更具难度的是对古乐的理解。 ”
能够演奏这些古乐器,仅仅是高连堂所打造的这支莱夷古乐队的基本要求,更为高层次的要求是演奏出莱夷古乐的神韵,“每个星期,大家都会找一个固定的时间一起学习古代文化知识,大家一起学习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一起学习十二平均律,或是到博物馆中去参观,从中寻找古代乐俑演奏的精髓”,高连堂说,这支古乐队,不要做那种演奏古乐的花架子,更重要的责任是要担负起莱夷古乐的挖掘、整理和传承的重任,让更多的现代人感受到当年莱夷古乐的中兴盛世,感受到当年的礼乐之美。据了解,莱夷古乐队将有望在莱西举行的2019年世界休闲体育大会上进行献礼演出。 记者 周洁 摄影报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