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文物的故事(二十八)——佛教影响
本帖最后由 H.204689 于 2020-5-28 14:26 编辑佛教传入对中国人生死观念的影响
图这个盖罐的腹部是上宽下小平底的形状,短颈,浅盘口。装饰繁缛,有堆砌及黑褐色彩绘。盖子堆贴一只鸾鸟以为纽,周围彩绘好几组花纹。器肩贴塑两个尾呈菩提叶状双头共命鸟的系纽。两纽间各贴两个铺首及一个佛,排列整齐有序。佛陀像头上为螺髻,背光,趺坐在双狮莲花座上。颈部涂绘七只异兽。肩部在堆贴的图案间插绘飘动的草纹。腹部勾勒持使节的羽人,上层十一人,下层十人,两两相对,高低交错。最底部绘有一圈仰莲纹,甚至盖内及盘口内外也都绘有花纹。图案充满神仙的怪异气氛。信仰的融合神道与佛道兼具的骨灰罐
青釉下铁绘褐彩羽人纹双耳瓦陶盖壶,高32.1厘米,口径12.6厘米,腹径31.2厘米,底径13.6厘米,南京博物院藏。三国(吴),公元222~公元280年
陶胎的质灰白,通体施青黄色的釉彩。这个罐子在早期的釉陶器里非常有名,因为使用了釉下彩绘,一种宋代以后才流行的装饰手法。新石器时代用矿物颜料在胎体上彩绘。商代之后开始烧制单色的釉彩器物。这件罐子用含铁的颜料在胎上涂绘图案,然后再覆盖一层釉料后入窑烧烘。这样,釉彩的颜色和釉下图案的颜色就有可能不同。这一件,釉彩是青黄色,图案是黑褐色。在古人喜好多彩的习惯下,这种产品应该受到广泛欢迎的。但是,却不见其继续烧造,直到宋代磁州窑用这种手法生产民用陶器才受到欢迎。元代改用以钴彩绘,成功烧成釉下青花瓷,这种技法才成为重要的装饰手法。为什么之前不受欢迎的东西而后来成功了呢,这应该和胎质与釉彩都有关系。早期的陶土都含微量的铁,烧成后都有点颜色,釉料也含有铁,依铁成分的多少,呈色就从青黄到黑褐不等,彩绘的颜色肯定会受到胎色与釉色的影响,成果可能不理想,就像这一件,看起来有点脏乱的感觉。北方的陶工就设法减少胎体与釉料中的铁质,终于烧出透明釉的白瓷。
长沙窑釉下彩花鸟壶,高22.7厘米,口径11厘米。唐,公元618~公元907年
长沙窑青釉褐斑贴花壶,高22.5厘米,口径10厘米。唐,公元618~公元907年
长沙窑白釉下彩绘绿花瓷枕,高9.5厘米,长16.5厘米,宽10厘米。唐,公元618~公元907年
这个罐子的图案兼有传统的神道与外来的佛教思想,从容量与器形来看,可能是装骨灰用的。佛教倡导火葬的考虑可能在于表达不留恋人间的富贵,同时带有不浪费土地的经济动机。处理死人的方式在中国经过好几种变化。远古的人们不了解死与生之间的生理现象,也不明白怀孕的真正原因。见到有生有死,容易想象死生是持续的过程。看到皮肤破裂流血过多会死亡,导致人们相信要获得新生命就得让血液破体而出,灵魂才可以随着血液逸出体外,重新投胎做人。同时,医学不发达,寿命不长久,病痛让人难受,因此有打死老人使早日超生的习俗。后来不忍亲自动手,就把老人送到荒山野郊外,让野兽去执行放魂的工作。后来又改变成死后才丢弃于荒野。《墨子•节葬》中的“楚之南有炎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所说的就是这种习俗。后来又不忍见到尸体受蝇蚋摧残,才改为埋葬。既有埋葬的行为,就加深了神灵的观念,随葬物愈来愈多,以便带去来生使用。汉代甚至用木炭、白泥膏密封棺材,意在使尸骨不化。佛教于东汉传入后,一反当代极力保护尸体的观念,采用火焚的方式,冥合古代的思想。
长沙窑白釉下彩绘绿花瓷枕枕面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