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文物的故事(二十)——海螺耳环
本帖最后由 H.204689 于 2020-5-25 14:19 编辑模仿稀有海螺造型的高级耳杯
图中这一套耳杯与盒子的设计颇为精巧,八个杯子套合起来正好可以放进盒子里头,既节省存放的空间,又方便携带。盒子是为装杯子而设计的,多件的耳杯才是这套器物的主体。盒子与耳杯都是木胎,削砍成形之后涂漆以使其美观及耐用。用便宜的木材制作物品无法卖出高价,但是加了漆层之后,因为漆在古代是珍贵的物资,就转而成为漂亮且高价的商品。古代的漆取自漆科植物树干的汁液,经过脱水加工提炼而成,薄薄地涂在器物之上后,等溶剂蒸发了即成为薄膜,具有高度抗热和抗酸力。漆干燥后呈黑色而有光泽,还可以调和其他矿物或植物的染料油,呈现各种或浓或淡的色彩,例如在溶液里加丹朱,就会显现出漂亮的红色。丹朱涂壁漆万华羽觞耳杯
漆耳杯与盒,长18.5厘米,宽15.7厘米,高10.7厘米,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约公元前200~公元前100年
云纹漆绘木案与杯盘,案长60.2厘米,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早期,约公元前2世纪
漆可以涂在各种材料之上以增加光彩,布帛、金石、骨角、藤竹、皮陶等都可以上漆,但是以木头最为常见,效果最好,所以很多时候如果不提漆器的材料,那基本上就是指木头。丹朱是古代贵重的矿物,鲜艳高雅的红色是古人的最爱,所以漆器以红、黑两色最多,并以红色更为珍贵。这一套耳杯内壁涂红色,在制作上比内外皆为黑漆的套盒讲究。套盒的黑漆之上还点缀少量的红漆装饰,椭圆形状的杯子里则都用黑漆写了“君幸酒”三字,明显是作为酒杯的功用。杯子旁有两个窄长的提手,像人的两耳,所以名之为耳杯,它也像禽鸟有两只翅膀,所以又名为羽觞。器用的形制都有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使用上的要求或制作上的便利。饮酒的杯子不论古今中外,都是以圆形为主要形式。如果有不是圆形的,数量也不多,只当作是一种对固定形式的调剂和点缀,让生活较不枯燥而已。这种椭圆形的漆耳杯,大都只在楚地发现,但从其他质地的杯子的情况来看,这种造型应该也是从战国到两汉时期的主要形式之一。到底为何有此特殊形状的设计,不失为有趣的问题。制作耳杯的材料,常见的还有陶与铜,但数量远少于木头。陶器主要是圆形,因为可以使用转轮,方便制作。椭圆形的铜器虽然在制作上没有太大困难,但仍是以圆形较多。木器的成形方法有许多种,砍削是最原始的,其次是榫卯套合,最进步的则是利用车床旋转。耳杯的制作,基本上是采用最原始的削砍挖刻。这种需要大量制作的商品为什么不采用最方便、最省力的方法呢?难道只是为了和圆形的碗盘有所区别?很多陶耳杯的杯内用赭土涂成红色,显然是仿漆器的明器。会不会漆木杯也是基于类似的原因,模仿其他物品而制成?笔者服务过的博物馆藏有一件秦汉时代使用海螺制作的耳杯,扣合在杯两旁的提耳是鎏金的青铜。如果海螺是不值钱的材料,就不会安装贵重的附件。它是从一尺多的大海螺口边部分锯下的,一只大海螺只能制作一个,切割下来的形制就和漆耳杯的形状一模一样。大海螺是暖水域海里才有的贝类,在内陆地区非常珍贵。取形于自然的东西是器物最初的形制,后来或是为了适应新材料的性质,或是为了迎合人们思维的模式,才渐渐改变外形。削木为椭圆形是人为的,而海螺之所以被削割成长椭圆形是因为自然的成因,所以推测古时候的人们最初制作漆耳杯的原因,很可能是为了仿造海螺耳杯的造型。
定窑画花水波纹白釉瓷海螺,高19.8厘米。北宋,公元960~1127年
海螺可能是耳杯取形的源头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