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04689 发表于 2020-5-10 14:21:49

领略汉字之义,品味古文之美(九十)——鸟隹之辨

鸟隹之辨
鳥(简作鸟)为何又叫隹zhuī?《说文解字》回答:尾羽长的为鳥,尾羽短的为隹。后人多不赞同这个说法,因为从鳥之字也有尾羽短的,从隹之字也有尾羽长的。今人审视古文字的笔画,发现鳥字张嘴,隹字闭嘴,便认为善鳴的为鳥,不善鳴的为隹。针对这个说法,也能举出若干反证。所以在此另辟思路,提出愚说,就教读者诸君。鸟的篆文甲骨文隹的篆文甲骨文1949年底,南下大军入蜀,多属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诸省人氏。每与蜀人交谈,呼铁椎、木椎、大锤、钉锤为椎子和锤子,必引起蜀人捂嘴谑笑。蜀人俗呼男根为椎子和锤子,只在骂架斗嘴时偶一用之。盖以隹代指彼物,正如北人以鳥diǎo代指那话儿也。蜀中客家千年前曾经是中原的北方人,至今仍保留着这个语词。予昔年在农场劳作,见某客家妇呼其幼子小名“大鳥哥”,乃深信方言之难以改易。回到正文来,我由此想到,呼鳥类为隹,或许是远古时南人的方言。早在甲骨文时代,鳥隹二字已经并存了。推测距今四千年前,中原华夏称鳥,南蛮称隹。形成文字时,鳥隹二字虽然都象羽族之形,但是读音各异,所以一物两名,并存至今。简体鸡字两个繁体,一从隹,一从鳥,其间并无是非可言,互为异体罢了。奚字放在左旁,声符。雏雞叫声jī jī或xī xī,“其名自呼”。这里不用奚义,仅借奚声标注雞字读音。奚字象形,本义是抓人的小辫子,被抓者当然是罪人了。不过此事与雞毫无关系。甲骨文两个雞,一象形,一形声。形声的雞张嘴啼叫,头上戴冠,和象形的雞一样,都是公雞无疑。公雞到籀文和篆文被规范为鳥和隹,也是不得已。显然公雞是吃亏了。鸡的两个繁体鳴(简作鸣)指鳥鳴。公雞抗议说:“看甲骨文和金文,明明是我在叫,到了篆文就变成鳥叫了!”从前乡下人无钟表,都是雞鳴起床。皇宫都设专职雞人,头戴雞冠帻,鳴锣报晓呢。鳴字本从雞,而且是公雞。造字如此,反映出先民对报时的迫切需要。鸣的篆文金文两个甲骨文雏的繁体作雛。本指小雞,北人呼雞娃子,川人叫雞儿,《说文解字》谓之雞子(不是雞蛋)。雛字以芻为声符。芻(简作刍),饲牲畜的草料。篆文象割下的两箩草料。草料与小雞不相干,取其芻声而已。本指雛雞,后来泛指雛鳥。请看甲骨文,右边明明是一只雞,而且是公雞。鸡的篆文籀文两个甲骨文雏的篆文甲骨文予曾用砖石砌雞埘于庭院之一隅,养雞十余只,日日捡蛋,心中快乐,成为“文革”时期最美好的回忆。蜀中人家若只养两三只,便用竹编雞罩,比砖石砌雞埘省事得多。雞罩无底,早晨放雞出来,只须将罩提起,彼等自动跑开。此时正好净扫雞屎,堆在院角积肥。雞罩上方有洞,便于伸手入内捉拿。只有雞市场上,贩子才设置有底的雞笼,关雞七八只,任顾客挑选。你看罩的篆文上面是网(繁体網),却非魚网鳥网。网在此就是罩。一切罩子都是无底,由上扣下罩着。雞罩亦复如此。养雞用罩,养鳥用笼,所以网下的那个隹在这里必定是雞。再看甲骨文,果然是公雞。罩的篆文甲骨文现今罩字从网卓声,已是形声字了。《说文解字》解罩为“捕魚器”。养雞之罩形似捕魚之罩,借用罩字也说得通。(文章节选自流沙河老师的《白鱼解字》)      

nihaolai 发表于 2022-11-13 13:37:36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领略汉字之义,品味古文之美(九十)——鸟隹之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