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04689 发表于 2020-5-9 16:28:00

领略汉字之义,品味古文之美(七十九)——贝赏贤贯负贮

贝赏贤贯负贮
产于山东半岛的海贝最初是先民的装饰品,后兼货币功能,为商品经济服务。予童年时犹见小孩有颈上或腕上戴海贝者。蜀语呼海蚆子,蚆读pá。贝的繁体貝字同篆文相似。貝是象形字,不过与海貝之形作比较,并不相像。貝的甲骨文更像双壳纲的蛤类,如蛤仔和蛤蜊。金文亦然,仍似张开双壳。而貝字确指的乃是作货币的海貝,古称宝貝,俗呼貝子或海蚆子,而非双壳纲的蛤子和蛤蜊。海貝之形,《本草纲目》李时珍说:“貝子,小白貝也。大如拇指顶,长寸许,背腹皆白。诸貝皆背隆如龟背,腹下两开相向,有齿刻如鱼齿。其中肉如蝌蚪,而有首尾。”又说:“貝字象形。其中二点象其齿刻,其下二点象其垂尾。”古代作货币的并非含肉的活海貝,只是海貝之壳,自不待言。旧时偏僻省份云南,以海貝作货币,从远古到明清两代,历数千年。貝的篆文两个金文甲骨文海贝形貝既然成货币,所以古人赏貝。赏的繁体字賞从貝尚声。甲骨文里还没有形声的賞字,都用商字。卜辞多见“商某貝”的记载,就是賞貝给某人。商字原本象酒觞形。商就是后来的觞字,不含賞赐之义,音同借用作賞而已。那时字少,只好如此。赏的篆文两个金文甲骨文賞给哪些人?当然是贤人。贤的繁体字賢字为何从貝,不好解释。貝是货币就是钱。人賢不賢,看他有无德才,不是看他有钱无钱。汉碑多见賢字不要下面的貝,只要上面左臣右又,就当作賢字讲。这倒吻合腐儒“君子耻言利”的做派,但是难以解释不要貝的左臣右又之字为何终被淘汰,为何后人非要下面添貝写成賢字不可。如此说来,賢字为何从貝,疑问仍旧存在,等待解释。贤的篆文金文试作简单解释。賢字从臣从又从貝。臣是瞋的象形字,画一只瞋大的眼睛。又是右手的象形字,画一只伸出的右手。下面来一个貝,意思是眼明手快会搞钱,这就叫賢。古代国王没有一个不需要这样的賢臣。賢臣领賞貝一大堆,先要数计。一个貝算一員(简作员)。篆文員字从貝圓声。那个圓圈就是圓字。清末民初发行银币,通称银圓。民国纸币圓为单位,亦从貝币員来。員初指貝个数,后用于官員吏員人員乃泛指。金文和甲骨文員从鼎,因貝古文形近鼎而致误,其实与鼎无关。员的篆文金文甲骨文貝币皆有人工钻孔,数计之后,还得用绳貫(简作贯)穿起来,才好背回家去。甲骨文皆纵貫两員貝币。貝形非方,刻成方形,象意而已。金文亦纵貫两員貝币,貝形略似。篆文变成横貫后又加貝注明:此系貫貝。秦代改用铜钱,皆有穿孔,直到清代,穿钱绳仍旧呼为貫。一千钱为一贯。“家财万贯”,钱多可知。钱绳穿满一貫,谓之貫盈。“恶貫满盈”,恶极可知。贯的两个篆文金文三个甲骨文貝币若干貫背回去,为此造了負(简作负)字。負字不从刀,上面是人字。用背部去背重物就叫負。《周易》说“負且乘,致寇至”。上车坐着了,仍背着重物,不肯放下来,肯定很值钱,必然招匪抢。为了字形结构方便,篆文負貝不在人背上,而放在人脚下,乃不得已,就通融吧。篆文负貝币背回,貯(简作贮)藏在方橱内。甲骨文和金文延伸到橱外的是绳头,表明这是貫貯,而非散貯。篆文为了字形结构方便,貝置橱外,亦不得已。繁体貯字右边是从方橱和绳头的象形演变来的,原非屋盖和丁字也。贮的繁体篆文两个金文两个甲骨文(文章节选自流沙河老师的《白鱼解字》)      

nihaolai 发表于 2022-11-13 13:45:08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领略汉字之义,品味古文之美(七十九)——贝赏贤贯负贮